撰文︱冯忠鸣
编辑︱Candylan
图片︱关茶
文章节选自《沱茶天下》
对于茶,除了传统意义上的“饮茶”外,一种新的时尚又在我国许多地方和世界一些国家流行开来,这就是从“饮茶”到“吃茶”的转变,诸如将乌龙茶、红茶或绿茶的茶末、茶粉加入到食品中,从而创出全新的食品,如山西的茶心面包,杭州的茶可乐、茶汽水,台湾的李白茶酒,北京的茶冰淇淋,四川的蒙顶贡茶酒,贵州的眉窖茶酒等。
在日本,茶食品也大行其道,茶末荞麦面、茶末点心、茶末豆腐、茶末巧克力、绿茶口香糖等都是市场上的畅销食品。
据有关资料介绍,日本80%以上的人都喜欢茶制食品。其中,茶末雪糕、茶末烤马铃薯、茶末蛋糕最受欢迎。
(备注:文中的茶末包含茶粉、抹茶等关联的茶叶深加工产品。)
“吃茶”在“饮茶”的基础上发展而成。但“吃茶”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将茶叶加入作为个体的单个食品或某一类食品中,而“茶膳”则是在“吃茶”的基础上,有意识地将茶作为菜肴和饭食的烹制方法和食用方法融人日常生活,形成茶饭、茶菜、茶食品、茶饮料的全面配套的特色餐。又由于人们对饮食有了新的追求.所以茶膳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,从而使之成为茶叶消费的一种全新形式。
翻开茶文化的历史书籍时就会发现,将茶入饭并不是今日新潮,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。早在周朝,我国就有吃茶的记录了。
据《诗经》记载:“采荼薪樗,食我农夫。”诗中的“荼”就是茶。
东汉壶居士写的《食忌》说:“苦茶久食为化,与韭同食,令人体重。”《晏子春秋》记述:“婴相齐景公时,食脱粟之饭,炙三文五卯,茗菜而已。”
唐代储元羲曾专门写《吃茗粥作》一诗。清代乾隆皇帝十分钟爱杭州名菜“龙井虾仁”,慈禧太后更喜欢用“樟茶鸭”欢宴群臣。
今天,我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吃茶叶的习惯,如云南省基诺族有吃凉茶的习俗,傣族有竹筒茶,有一些地方还爱吃腌茶。
国外也有许多著名茶膳,日本1802年出现的《名饭部类》中就记有11种用茶做的菜,泰国的一些地区早就有将茶炒后做成副食的习惯。
现代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,20世纪90年代中期,茶膳的重现标志着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,也为茶叶消费拓宽了道路。
最有代表性的茶膳有:北京的特色茶宴,有玉露凝雪、茗缘贡菜、龙井竹荪汤、银针庆有余等;上海的碧螺腰果、红茶凤爪、旗枪琼脂、太极碧螺羹等;台湾的茶宴全席、茶果冻、乌龙茶烧鸡等;香港的武夷岩茶扣鲍鱼角、茉莉香片清炒海米;日本的茶拌杂鱼、茶末紫菜汤等。
茶膳口味清淡而不油腻。另外,茶膳讲求精巧,观赏性强。
茶膳有益健康,雅俗共赏。茶膳多以春茶入菜,因春茶不施用化肥,又富含多种维生素,茶叶本身即有杀菌作用。传说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。唐代《本草拾遗》中也说“茶为万能之药”。因此茶膳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。同时,茶膳也顺应人们返璞归真的饮食要求。
美味饮食和文化品味是茶膳可以一并包容的最大特点。今日茶膳从饭菜的色、香、味、形、器、名称、环境、服务都表现出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气息。如取材于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的“怡红快绿”,融民俗与银针茶于一体的“银针庆有余”,再加上装备特色的桌椅、餐具、茶曲、茶艺、表演等,使人大饱口福,又耳目一新,将餐饮消费上升到文化消费的高层次。
茶膳,不仅是茶叶消费的新形式,更是餐饮文化中一枝瑰丽的奇葩。